和平日报,2024年4月6日,甲辰岁年初九《太伯》电影点映之后,收到了参与者以及关心这部电影的各地人士所表达的情怀与见解,作出正面而肯定性的评价是主流,然而也不乏建设性的意见。这既是我们所预想的,也是我们所希望的,也可谓就是点映组织者之初衷。
随后即看到署名为“常熟市仲雍文化研究会”(下称“常仲会”)所发布的《关于电影“太伯”观后的公开信》(下称“公开信”),读后颇有感触。
《公开信》表达了电影中对仲雍的某些解说词的欠妥、有个别场景需要作出调整的意见;在这一点上可谓是观看后的基本共识。大家清楚电影的点映和正式上映是有区别的,谓之“点映”就是影片制作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收集意见,纠正偏颇,进一步实现对接历史,使影片内容更为丰富与完整。这是组织者的初衷。
然而,这部电影仅在年初九点映,并未公开放映,所以谈不上“暂停”。点映就是为了征求意见,有意见可以向无锡新吴区政府、无锡祖居地吴会及电影制片方提出建议。搞这个《公开信》会让人觉得是否某些人借“常仲会”之名另有所图?或是借题发挥?
家族之中有异见,很正常,采取私下沟通、坐下来交流,都是很可取的方式,都是达成共识的良好通道。共同始祖既分不了你我,也分不成你我。尽管太伯仲雍在奔赴荆蛮之后,兄弟俩曾一度生活在有一段距离的不同空间,但“手足之情”仍然是史书之记载,世代之传颂。对共同祖先的记录,有不同的观感是正常的,达成共识的方式方法是磋商交流,而不宜更不该搞什么所谓的《公开信》。凡是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意识到常熟方面在方式方法上的误区,这是一种不良风气,必须回到正常而良性的轨道上来。
本来是一家人,而且常熟与无锡距离那么近,再是当今通迅便捷,有话好好说,有事好商量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在整部电影中的某些地方对仲雍公存在用词欠妥的问题,是普遍的观感,这些内容正在跟影片制作方提出修改意见,这是点映观看后的共识,并没有听到“只字不改”的声音表达,犯不作搞什么《公开信》,这样的道理多数人是会懂得的。凡事大家多思考,多了解现象的背后之因,以建设性的态度,采用良性互动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,这既是正途亦是上策。《公开信》的方式方法只会让“亲者痛仇者快”,这非但不宜更许是愚顽或另有用心。
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,《公开信》起源于常熟,传递于吴氏家族之中乃至社会。对此,凡有识之士都觉得这种行为在方式方法上都是不正常的,是非常不当的,也是不可取的,更是今后在协调类似问题上不能重复的。因为这种做法会带来不必要的撕裂,造成家族内部的伤害,破坏氏族的团结;从根本上损害了“敦亲睦族”的历代祖先之教诲和家族社团之宗旨。家族和睦是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观之一,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,其中家族和睦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础。试想“敦亲睦族”“家族情怀”“手足之情”都谈不上,何来“炎黄子孙”情怀?历史与现实告诉人们:“小破坏者”往往会融入“大破坏者”的行列,只是他暂时还未成为或暂时还未具备这种能力而已。因为这是“本性难移”的注定!
吴氏家族这么大,人数这么多,多数是正派好人,也有不是那么好的,也有挖坑的,也不失伤天害理者。大家多多思考,以免误入歧途,掉入居心叵测者的坑里。
做“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事,有人是积极的,有人是被动的,也有不轻意间的为之者。当然这些都难言为正人君子,亦非道德良知者所为。“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民族,是没有希望的民族;“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家族,是没有希望的家族。只有感恩英雄、赞赏英雄、学习英雄、维护英雄、培育英雄乃至英雄辈出的民族(家族)才是有希望的民族(家族)!
《公开信》是常熟几个人搞的,背景是他们身居常熟,“先祭仲雍再祭太伯”好像是提高了常熟的地位,因仲雍墓在常熟嘛!因而“常仲会”联络了几个人推出“先祭仲雍再祭太伯”。当然凡是有思想、有历史感的人都会明白“个中意味”。
然而大家清楚,三千多年了,无论是历史排定还是伦理排定,“先祭太伯次祭仲雍”是世代不乱的遵循。这是历史的设定,并非是个别人的情感可否定的。
本人认为:从尊重历史、尊重伦理,以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行事,必须“先祭太伯次祭仲雍”。如果从一时的个人方便或路径相宜,亦可各自选择“先祭仲雍次祭太伯”或“先祭季札次祭仲雍再祭太伯”,反正都祭拜了祖宗,了却了心愿。除此之外,凡别出心载、有违历史程序的做法都可谓是“背历史、违伦理、失公允”之为。
作为吴氏的一员(亦含整个吴文化区域),对把太伯拍成电影,应该感恩无锡新吴区、感恩梅村街道、感恩无锡祖居地宗亲总会的促成与操办,对观后所感到的欠缺也可以向他们提出建设性意见。好心好意大家都懂,坏心坏意亦有人知。是心有旁骛还是理解有偏?是大胸怀还是小境界?是于公还是于私?走不了眼,慧眼识珠,冰心见月;君子所见略同。司马昭者,亦一代枭雄,然其心亦路人皆知。
为家族事业的付出,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,都众亲有目,公道自在人心。数千万之众的大家族,人品不一,生活感受有异,素养千差万别,思想五花八门,有图名利者,有搞小圈子的,亦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;这原本就是大千世界的图景。
分裂既无好处更无意义,因而终将不得人心。只有步入正确的轨道才能行稳致远。作为“至德名邦”的一员,无论其合格与否都沐浴于其荣耀;无论是其中的优秀者、平庸者、拙劣者,都是“吴太伯世家”中的一员;其差异在于:是否是太伯谱系的合格子孙而已!
让我们风雨同舟,和衷共济,一起来擦亮太伯公铸就的“至德名邦”这块金字招牌;薪火相传,继往开来去光大太伯文化,弘扬至德精神!
已有时日,传闻有“开姓祖、血缘祖,必须血缘祖优先”的观点,在社会上的其他场景或许是可以成立的。但是本人认为在我们吴氏家族中“太伯在先仲雍随后”是历史的定位,这既是历史的确定又是伦理的排定。“吴太伯世家第一”“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“至德名邦”。这些历史常识或许大家都懂,在“孝友和爱别岐山,自强不息奔吴地,诚信务实创勾吴,谦让包容拓荆蛮”的艰辛而壮观的历史中,太伯与仲雍的“主从地位”“核心地位”是一贯明确无误的,所以李白面对这段历史也写下了“太伯让天下,仲雍扬波涛”的诗句。如果站在“仲雍祖居地”的方位角度而丢开历史、背弃伦理,就必然闹出天大的笑话,让尊重历史者觉得颇有离经叛道之感。司马迁在《吴太伯世家》序中写到“太伯之让,作吴世家第一”“太伯让王入荆蛮,江南文明始梅里”,太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,东吴文化的宗祖,是江南文明的人文始祖,是吴文化创始者,吴文化就是太伯文化。这些历史印记,历史诠释,永久地记载于史籍,永恒地成为民族之记忆。
三千年来,“太伯奔吴”“仲雍随之”“兄弟同心”皆为史书之所载,亦为民族之记忆。无锡——常熟,太伯——仲雍的历史定位,历史伦理,一直天下昭然,毫无错位;我们决不应该擅自生出扭曲历史的言行。
我们知道:我们是黄帝的后嗣,然而我们常说的是:“我们是炎黄子孙”,这里表达着历史的公认,这更是遵循历史的定位。
把太伯、仲雍割列开来,把无锡、常熟对立起来的思想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。太伯与仲雍的“兄弟关系”“主从关系”“吴太伯世家”“至德名邦”“人文始祖”的历史定位,并非随心所欲可以颠倒的。太伯“三让天下”,江南人民称太伯为“让王”“至德第一人”都是历史的回声。
无锡,是我们整个吴氏家族的祖居地;常熟,也是我们整个吴氏家族的祖居地。但是从历史地位、伦理规则、历史定位,都不容置疑是应该先祭太伯次祭仲雍。不良动因必将导致不良后果,宗亲们务必保持清醒与理性。某些人从私欲出发,争风头、背伦理、逆历史的行径将不得人心;失道、失德、失伦理,越规、越纪、越常识,必然遭到正义的遣责!
天意从来高难问,天眼恢恢。顺天意者必昌,违天意者必亡。逆天理违人道,就是大逆不道,就是伤天害理。以一己之私,违史实之言,背伦理之行,逆族意之为,背弃历史逻辑,丧失道德伦理,终究会遭天遣,也必然难逃报应。《公开信》的始作俑者,从人格模式上讲,不合乎“君子之道”的规范,而是小人之德;从处事方式上讲,不合乎“礼仪之道”的要求,而是粗暴鲁莽;从思维方式上讲,不合乎“中庸之道”的界定,而是歇斯底里。斯德、斯行、斯为,皆为家族带来不应有的创伤,更是从根本上偏离与丧失了太伯至德精神“兄弟和爱”“谦让包容”的心胸与情怀。愿始作俑者能够悟道明理,迷途知返,共守历史伦理。
人生惟有情难死,桃花千朵共树生。我们吴氏族人始终以太伯为荣,以仲雍为幸,腼怀祖德,不忘世代相续的养育之恩。对祖宗始终怀揣感恩报德之情。
如烟往事俱忘却,心底无私天地宽。让我们以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思想境界,循历史、守伦理、遵道义,在学习吴文化的高度文明情怀、全方位地传承其价值理念的进程中:坚持太伯文化自信,坚持至德精神道德理想,坚持“自强不息、诚信务实、谦让包容、孝友和爱”价值;秉持良知,包荒积德,自牧笃行,创新致远;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,不断创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美好生活!
让我们在敦亲睦族的道路上携手前行!共铸辉煌!

(雨林编辑,作者为:世吴总会文化委员会主任)